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铆足韧劲,用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强区、农业强区,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其中,创新主体培育从零开始。目前,已累计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73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4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744人。
科技金融平台“加油”
为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让科技型企业发展更“有力”。万州区从2018年底开始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建立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两个指标为基础的分级综合评价体系,合作银行以知识价值授信额度为基础,确定企业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独立审批放款。
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一种新型轻资产融资模式,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托“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建立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两个指标为基础的分级综合评价体系,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科技型企业只需登录重庆市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相关数据并提出申请,系统自动给出企业知识价值信用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160万元、80万元的授信额度,合作银行以知识价值授信额度为基础,确定企业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独立审批放款。
截至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获批327家、金额达3.71亿元;引导试点发放商业贷款2.17亿元;首次获得贷款企业57家,获贷5145万元。今年以来,全区共有69家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9166.8万元,6家企业首次获贷。
技术转移平台“赋能”
近年来,万州切实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落地开花,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加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
目前,已促成重庆三峡学院与重庆市龙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厚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
引导三峡农科院与达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创新联盟,签订“达万科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苎麻、玉米、水稻、油菜、薯类、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中间材料与创新材料方面进行合作;
促成区企事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等区外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人力资本平台“添劲”
近年来,万州区注重引进与培育,完善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为增强科技型人才的责任感,实现人才精细管理,万州区相关部门建立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人岗相适”,并及时为优秀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岗位平台,引进金龙铜管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7家。
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切实提供住房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便利,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万州创新创业,建起科技人才“蓄水池”。
同时,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等人才队伍建设。新建立了科技咨询专家库,入库专家279名;建立辖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库,入库团队77个。
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达到101人,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4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744人。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达到62个,涉及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
努力抢占科技创新“高点”
万州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1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4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1个;市级科技型企业总量达733家,涉及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等八大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10家。
同时,遵循市场机制,通过金融、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工具,努力抢占科技创新“高点”,积极推进活跃而高效的技术转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硕果累累。20项科研项目成果获评市政府科学技术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一番”;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市级新产品146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09个、市级农业新品种11个,90%以上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值占比30%以上,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活力。(黄玉保 邹文武)